
据环球网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哈克在回应央视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由于“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不符合联合国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将不会参与其中的援助行动。哈克强调,只要以色列重新开通通道,联合国方面准备好的大量救援物资便能立即进入加沙,确保至少四个月的食物供应,惠及加沙地带的所有居民。而且,联合国在此前的停火期间已经充分展示了其高效执行援助任务的能力。因此,联合国希望各方能够采纳其早已推进的援助计划,避免出现重复和不必要的操作。
联合国的立场表明,它希望继续扮演协调和提供援助的核心角色,而不是让私人企业和所谓的“安全点”来分发物资。联合国担心,这样的操作模式可能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争议和信息的不透明,从而削弱国际社会对加沙地区人道主义援助的信任。尽管如此,从国际社会的反应来看,支持美国提议设立“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的声音并不完全没有。在一些国家和私人公司看来,联合国的援助机制往往繁琐复杂,且有时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导致急需援助的民众未能及时获得救援。
在此背景下,伊朗外交部于凌晨发布声明,宣布美国与伊朗将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下一轮间接会谈。自今年以来,美伊之间已经进行了五轮间接会谈。本轮谈判自4月启动,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时明确表示,如果双方在两个月内未达成协议,美国将对伊朗采取强硬措施。报道称,分析指出,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可能已经破坏了谈判的基础。
展开剩余61%与此同时,各方消息称,美国国务院近日直接发布命令,要求各国不要参与此次会谈。这一举动令多国感到困惑:虽然联合国总部位于纽约,但美国却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试图阻止其他国家参与会议,这恐怕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的威胁不仅仅限于此,特朗普政府还强调,如果有国家无视这一命令,执意前往纽约参加会议,那么任何在会后采取“反以行动”的国家将被视为“反美”。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通知发出前一天,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国,履行其主办国责任时存在很大问题。俄方甚至建议联合国总部应搬迁至别的地方。
回顾过去几年,美国的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从2017年美方公开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到最近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赫卡比出面否决“两国方案”,再到不断要求盟友撤销对以色列的制裁,白宫已彻底抛弃了以往的温和姿态。更甚者,美国的高层代表及国务卿相继敦促欧洲盟友明确表态,公开宣称“美国永远支持以色列”,显然不惜破坏全球共识,甚至将所有寻求和平的努力视作敌对行为。
在今年的第一次停火协议后,以色列曾短暂开放了部分通道,允许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然而,自3月起,以色列暂停了所有物资进入加沙地带的行动,导致当地再次陷入了严重的援助短缺。此后,以色列因哈马斯拒绝接受美国提出的后续停火方案,并未释放以色列被扣押人员,决定恢复对加沙的空袭和地面行动,且行动范围不断扩大。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对此表示强烈谴责。
美国政府彻底放弃了“两国方案”,与国际社会的共识脱节。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同样对欧洲盟国施压,要求其撤销对以色列的制裁,表示“美国永远站在以色列一方”。与此同时,西方多国开始采取行动,突破美国的封锁。英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威胁对以色列实施制裁,措施包括冻结以色列重要官员的资产、实施入境禁令以及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和贸易制裁。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民调显示,大多数民众因巴以冲突对美国的看法已急剧恶化,并倾向于支持巴勒斯坦。美国阻止其他国家参与联合国巴以会议的行为,显然是在逆势而行,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反感。
发布于:天津市宏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