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4月26日,记者郭益科首次踏上西沙群岛的中建岛。当时,他在驻岛士兵的指导下种下了一棵椰子树。多年后,郭益科再次回到中建岛,看到这棵树时,他不禁感叹岁月的变迁和中国人民海军的伟大。
1947年,中国海军舰艇“中建号”途经西沙群岛时,发现地图上并没有标注一座小岛,便将这座岛命名为“中建岛”,这也是中国首次对中建岛的正式记录。在此之前,这座岛屿由渔民称作“半路岛”,因为他们常在南沙群岛的航行中停留此地歇息。
中建岛位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的最南端,197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驻守此岛,三年后,中央军委决定在岛上派遣守备队,负责保护中国的南海领土。岛屿上没有植被,岛民称其为“风岛”或“沙岛”,因为岛上是一片白沙滩,几乎不适合居住。
展开剩余82%第一批驻岛的18名士兵到达时,对这片荒凉的土地感到震惊。尽管军方事先提醒了他们岛上的艰苦条件,但面对极端的环境,士兵们还是感到意外。巫瑞孔是其中一员,他回忆道,刚开始时岛上的土地贫瘠,不适合种植任何作物,而且淡水资源极其短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那时候,我们一年几乎不敢洗澡,食物也匮乏,只能依靠维生素片补充营养。”巫瑞孔回忆道。夏季温度高达40度,士兵们只能跳进海里洗澡,洗完后身上会残留大量盐分,得用沙土擦洗才能去除。
尽管条件极其恶劣,这些守岛士兵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努力,逐渐适应了这里的艰苦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建岛的景象开始有所变化。为了改善驻岛官兵的生活环境,军队开始实施绿化计划,运送了大量适应干旱和贫瘠土壤的树苗,如椰子树、木麻黄、抗风桐等。
但岛上缺乏肥沃的土壤,树苗几乎都没能存活。巫瑞孔等人决定尝试不同的方式,努力让树苗成活。他们收集岛上的黄土做肥料,精心照料每一棵树。为了节省水资源,他们尽量节约每一滴水,甚至利用岛上极为有限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支架来保护树苗不被风吹倒。
经过数百次的尝试,终于有一棵椰子树成功存活下来。这棵树成为中建岛的第一棵树,巫瑞孔也因此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这棵树旁边的纪念碑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建岛的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树木开始在岛上生长繁茂。驻岛的士兵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新兵上岛要种一棵“扎根树”,老兵退役时种一棵“纪念树”,领导巡视时也要种上一棵“励志树”。
1998年,郭益科在采访时也遵循了这一传统,带着一棵椰子树苗登岛,并与士兵们一起学习如何照料树苗。在那段时间,他渐渐爱上了这个海岛,喜欢上了这些坚守在这里的士兵。
离开岛时,郭益科站在岛上远望,看到自己种下的那棵椰子树已经茁壮成长,象征着中国海军在这片南海领土上坚守的精神。
在驻岛的艰苦岁月里,士兵们不仅要忍受孤独和艰难的环境,还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外敌的侵扰。中建岛曾多次遭遇敌舰的挑衅和侵犯,驻岛官兵们凭借高度的警觉和坚定的决心,一次次成功守卫岛屿,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2019年,郭益科再度登上中建岛,这次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寻找当年自己种下的椰子树。站在那棵已经长成大树的椰子树旁,他感慨万分,见证了岛屿和树木的变化。椰子树已长高,结出了果实,成为了岛上的一道美丽风景。
如今,中建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岛上的生活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太阳能发电、海水净化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让生活更加舒适。虽然依旧面临着外敌的威胁,但中国海军的守岛力量越来越强大,驻岛官兵们依旧秉持着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守护着这片南海领土。
郭益科看着那棵椰子树,心中感慨万千,树木的成长象征着中国海军的力量与坚韧,也象征着祖国对西沙群岛的坚定守护。
发布于:天津市宏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